2000 多年來,有機肥對維護地力起了巨大作用。20世紀初,美國中西部農田土壤發生明顯退化,為尋找對策,1909年美國著名土壤學家King對中國、朝鮮、日本的農業進行了考察,并于1911年出版了《四千年的農民: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恒久農業》一書,總結了有機肥(包括綠肥)在維持土壤質量和農田生產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貴陽無糞有機肥
世界上最早開展有機肥科學實驗研究的是英國人魯茨(John Bennet Lawes)。早在1837 年他便采用盆栽試驗研究了有機肥對土壤和作物產量的影響,隨后又開展了田間試驗的探索。其研究結果直接催生了他1842 年利用骨粉和硫酸生產磷肥,并與吉爾貝特(Joseph Henry Gilbert)一起于1843 年建立了著名的英國洛桑試驗站(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該站迄今已170 多年,長期定位研究有機肥與化肥連續施用對土壤和作物產量的影響。1852 年開始的Hoosfield 長期定位試驗結果表明,連續每年施用35 t/hm2的廄肥,土壤氮含量增加1 倍以上。大量長期實驗結果表明,有機肥施用可增加土壤有機質,進而顯著增加土壤的礦化氮,作物產量增加明顯。但很多長期試驗結果也表明,有機肥和化肥對作物均有極好的增產效果和持續的增產作用,二者間產量無顯著差異,而化肥和廄肥配合無論是近期或者長期都可取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我國科學家對各種有機肥料及肥效開展了大量研究。早在20 世紀30—40 年代,陳尚謹等人便在華北開展了有機肥的調查與試驗;陳恩鳳、彭家元等在四川開展了有機肥施肥技術研究;黃瑞采、裴保義等用復因子設計,對人糞尿、堆肥和綠肥進行了長達9年的稻田施肥試驗。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有關單位與科學家對各種有機肥在不同土壤與作物上開展了大量研究,尤其是80 代建立了全國性的肥料長期定位試驗網,包括中科院的CERN、中國農科院的全國肥料試驗網等。如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所從1980年開始,在全國135個定位試驗點上進行了5年以上的有機肥肥效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有機肥增產效果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且有明顯的殘效。我國100多個5年以上的定位試驗研究表明,施用有機肥與不施有機肥比較,平均增產率為12.8%。國內外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合理施用有機肥料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結構,增加土壤CEC、保水能力、滲透性,提高土壤N、P、K、Ca、Mg、S 及其他微量元素含量,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農產品品質。有機肥和無機肥料配合施用效果更佳,還可以提高化學肥料的利用率。噸糧田能夠連續17年(1974—1990年)維持養分平衡,其關鍵在于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并在化肥中再進行N、P、K 適當配比。1985—1990 年,經糧、油、果、菜、煙、茶等20 多種作物30多項有關品質指標的分析研究表明,有機肥與化肥養分平衡配合施用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所有供試作物的產品品質。